新春走基层 | 特写:村子里的年轻“守艺”人-z6尊龙app官方网站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新春走基层 | 特写:村子里的年轻“守艺”人

2024年02月18日 15:52:34 来源:中安在线
微博
qzone
微信
微信扫一扫打开分享

这个春节,歙县的瞻淇村“火”了!

  每当夜幕降临,上千名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涌进深山里的古村落,期待着一场年味十足的年俗盛会——嬉鱼灯会。

  夜幕之下,闪烁的瞻淇鱼灯点亮村庄,它们走走停停、变幻无穷,如同成群的鱼儿追逐嬉戏,美不胜收。这一幕是众多瞻淇游子的乡愁,也是万千游客对年味以及美好生活的期盼。

  90后的汪宇昉是村子里最年轻的瞻淇鱼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2月15日上午,大年初六,于细雨中,记者顺着瞻淇村的主街道行走,很快就来到了汪宇昉和家人经营的望鱼坊。屋内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鱼灯,大门的一侧是鱼灯相关的文创产品,即便是门上春节贴的“福”字,也是“鱼”的形状。

  作为一名“90后”,出生于瞻淇村的汪宇昉,从小耳濡目染鱼灯文化,幼时在内心便埋下了传承文化的种子。

  “瞻淇长大的孩子,每人都有一盏属于自己的鱼灯”,汪宇昉是瞻淇的孩子,“瞻淇”二字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淇奥》首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淇村舞鱼灯的风俗兴起于宋代,至今已经“游”了800年。

  汪宇昉参与村里的舞鱼灯演出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是瞻淇村舞鱼灯的日子。当绚烂的烟花照亮山村,铿锵的锣鼓响彻河谷,汪宇昉跟随着父亲和邻居,加入舞鱼灯队伍,从村头至村尾,全村老幼倾心倾情,演绎着大山最深处的浪漫与震撼。

  儿时记忆里的那盏闪烁的鱼灯,点亮了幼时的生活,也照亮了成长的道路。2019年大学毕业后,汪宇昉回到了家乡,成为一名音乐老师。一有时间,他便回到村子里,参与鱼灯的制作和演出。

  12岁时,他跟随当地村民学习鱼灯制作技艺,如今的他砍竹子、搭骨架、扎竹篾、绘鱼皮,动作已经十分娴熟。

  2024年春节期间,每天有上千名游客走进瞻淇村,观看鱼灯演出

  交谈间,汪宇昉一边埋头给手里的鱼灯上色,一边娓娓道来。瞻淇鱼灯有红色和青色两种,红色代表团圆吉祥,寓意喜庆,青色象征万象更新,寓意希望。大年初二至正月十五,村民舞红色鱼灯,过了十五,是绿色鱼灯登场的时候了。在汪宇昉看来,无论何种颜色,都表达着村民对新年朴素而直白的希冀。

  最传统的东西,最能直抵人心。随着传统文化日益被重视,鱼灯逐渐被众人瞩目。这两年来,每到新年,小小的村庄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人们手持小鱼灯,跟随着“大鱼”队伍身后,沉浸式体验“徽州的年味天花板”。

  这一幕,汪宇昉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在社交平台注册了“瞻淇鱼灯”的账号,通过网络宣传瞻淇鱼灯文化,吸引众人慕名而来。在汪宇昉看来,鱼灯照亮了乡村,也映亮了瞻淇村的未来。

  瞻淇村的两位老人正在给“鱼皮”上色

  2022年,汪宇昉成为瞻淇鱼灯制作技艺县级非遗传承人,并且带了一名徒弟。瞻淇村像他这样守护鱼灯的传承人共有6位,出生于1996年的汪宇昉是最小的一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95后”“00后”成了瞻淇村里的“过年主理人”,每当过年前,不管离家多远,他们都会从工作的城市返乡,主导策划并参与村里的春节庆祝活动,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春节的热爱和家乡的关怀。

  对于汪宇昉来说,生在瞻淇,长在瞻淇,他会继续为传承家乡的鱼灯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微风细雨中的古村落,静谧祥和。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绿林山野,任尔飞翔。(记者 黄娜娜)


编辑:陈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