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新华社合肥2月2日电 题: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新三样”
新华社记者姜刚、郭晨、水金辰
“村里每年都有新变化,产业发展了,集体经济壮大了,今天每人分红700元,这可是看得见的实惠啊!”2月1日下午,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分红现场,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说。
8位“大包干”带头人展示刚刚领到的2023年度分红红包。新华社记者黄博涵 摄
得益于持续深化改革,1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迎来第七次分红,实现分红六连增。记者来到分红现场,关友江和村里的干部群众拉起了家常,聊的是小岗村的“新三样”。
小岗村的“新三样”是什么?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个方面发力,与原来相比有新变样,所以称为‘新三样’。”
通过在分红现场的采访,以及连日来的实地走访,记者逐渐理解了小岗村的“新三样”。
其一,现代农业的新看点不断涌现。
在小岗村凯盛浩丰设施农业产业园,工人们身穿工作服、头戴防尘帽,这里没有工业化的生产线,却坚持着标准化的流程。记者看到,一排排无土栽培的番茄,发根于基质内,每个培养基都生发出藤蔓。
这是小岗村凯盛浩丰设施农业产业园里生产的番茄。新华社记者水金辰 摄
“这个设施温室遍布上万个传感器,它们能感知番茄生长数据并反馈至中央环境控制系统,向执行器发送信号,自动调整每个植株的温光水气肥等生长环境。”产业园生产负责人高宏伟说,生长出的番茄不仅比大田生产的番茄产量扩大五倍以上,品质也提升了。
记者走访了解到,粮食生产的智慧化水平也在提升。在北大荒现代农业示范区里,500亩水稻田应用了风吸式杀虫灯和物联网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等前沿技术,科学的管理让这片曾经的“烂地”变成连年丰收的优质田。
其二,农民增收的新手段逐渐增多。
“各位新进直播间的朋友点点赞,我们这个是长粒米……”直播中,村里的“80后”主播杨伟正介绍着本地一家米厂的香米。去年6月,他和村里的3个年轻人尝试开了“美丽小岗青力助农直播间”,到目前已经直播200余场。
杨伟正在直播。新华社记者黄博涵 摄
“我们目前收集了小岗村及周边农副产品超过100个,仅小岗村本地的产品就超过60个。”杨伟告诉记者,通过电商,许多农户种养的好产品有了更好的出路。
线下体验店也开起来了。大包干纪念馆对面,一座玻璃房里堆满了本地的农产品,新鲜的芋头干、花生散发着农家味。杨伟说,虽然目前线上线下规模还不大,但能带动农户从消费端思考改进农产品生产,也为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路。
越来越多的企业扎根小岗村,给村民提供了当地就业的选择。
28岁的小岗村村民杨雪去年春节后就没再外出打工。家附近一家智慧农业公司正在招工,希望留家照顾孩子的杨雪找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每个月能有近4000元收入,公司也缴纳各种保险。”杨雪说。
随着增收渠道的增多,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2023年,小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4万元。
其三,和美乡村的新画卷正在绘就。
连片的楼房、齐全的设施、兼具休闲和健身功能的小广场……小岗村近年来通过土地集中整治和宅基地改革,陆续建设了3个集中居住的新区,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以前村里的房屋居住相对分散、老旧,现在我们搬进了新区,道路户户通,自来水、电、燃气到户,跟城里没啥差别了。”村民刘洪贵说。
一些宜居宜业配套项目在紧张施工中。在大包干路与创新大道交口,小岗村的公办幼儿园正在建设。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严永兵说,幼儿园选址在三个集中居住新区的中间位置,待投入使用后,孩子们上学就更方便了。
“‘新三样’是村庄发展变化的缩影,也是乡村振兴成效的体现。”李锦柱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改革创新,让农民增收、日子越过越好。”
编辑:陈莹